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觀看了一部講述貧困山區孩子生活狀況的公益片,片中崎嶇的山路、斑駁的墻壁、破損的黑板讓人唏噓,而孩子們純真笑靨、勤勞懂事的樣子讓人心疼,當他們對著鏡頭擲地有聲地喊出“我想讀書!我想走出大山!”的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一個聲音告訴我,必須要為他們做些什么。從此,我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公益活動,并帶動我身邊的同事以“航天人”的身份,用愛心和航天特色文化編織起一張張愛心的大網,成為另一片星空的守護者。
航天賦能公益,知識照亮未來
這些年來,我的個人捐款累積超過了三十萬元,我還參與推動慈弘慈善基金“悅讀成長計劃”和“鄉村師生賦能計劃”,這些計劃讓1824所鄉村學校的19082個班級圖書角落地生根,數千名鄉村教師因此得到了“閱讀培訓”。在另一個公益活動“小樹苗計劃”中,我參加了70多次資助活動,讓數百名學生有學上。每一個數字背后,都藏著一個溫暖的故事,這些經歷照亮了別人,也溫暖了我的生活。
我深知,物質資助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知識才能真正改變命運。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心中“萌芽”,去做一名知識的“擺渡人”,給孩子們帶去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5A級慈善基金會,專注于中西部貧困鄉村小學助學)設計、優化和推廣科普課項目,讓科普知識走進貧困鄉村。我在加入航天事業前,曾經有過執鞭三尺講臺的經歷,當時能授課的老師寥寥無幾,于是我就毛遂自薦,又干起了“老本行”,再次回到熟悉的課堂。在航天在全社會還不甚普及的年代,當時的課程內容在孩子們看來更像“科幻故事”一般,但我至今都忘不了他們渴求知識的眼神和對未來的憧憬,我真心希望這些知識能帶給孩子們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改變自己人生的動力。
同心同行,公益路上共成長
在我的影響下,性格內向的魏老師也開始關注慈善事業,她原本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總是安靜地坐在辦公室,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有一次當她看到我在整理一批捐獻給山區孩子的科普書籍,便走過來幫我一起整理,于是我向她發出加入公益的邀請,起初,這個提議讓她陷入矛盾和糾結:“張老師,我不像您那樣善于表達,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我怕自己做不來……”對于她的顧慮我感同身受,但我也感受到擔心背后涌動的善念,便鼓勵她說:“魏老師,慈善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它不要求你成為完美的人,而是需要你有一顆愿意幫助別人的心。你不需要改變自己,可以從自己擅長的事情開始,比如你的知識正是他們最需要的。”
那次交談以后,魏老師開始嘗試利用自己的知識設計簡單的科學實驗,編寫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冊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她雖然沒有站在講臺上,但她的作品卻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后來我倆一起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送去書籍、文具和衣物,魏老師的轉變讓我更加堅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只要我們愿意邁出第一步。
十年科普路,星河映初心
時間到了2014年,我所在的研究室正式成立了“張奕群研究室青年科普講團”,正式開啟“航天科普”進校園的活動。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針對青少年的特點,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寓教于樂、與時俱進的航天科普系列課程;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講團的科學家審教案、指導授課技巧,近一步提升講師的教學水平。青年科普講團與慈弘慈善機構合作,將航天科普課程帶到了設施、師資都十分匱乏的打工子弟學校,通過每學期七次的系列課程,讓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能系統地學習航天科普知識。
我還記得一名航天青年在給孩子們講授課程后,曾激動地和我交流心得:“張老師,我的心情很激動,孩子們是那么的聰慧、認真,可他們的生活條件卻讓我放心不下,我真希望短短四十分鐘一節的科普課,能為孩子們播下一顆航天的種子、希望的種子,能為他們開啟生命的另一種可能!這個活動我們會一直繼續下去,也號召更多青年參與進來,為孩子們盡一份社會責任。”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卻能走得更遠。如今,青年科普講團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共計十五名航天青年加入該組織接過航天科普的接力棒;航天科普內容也與時俱進,從“導航那些事兒”“說說冬奧里的航天黑科技”到“導彈‘百發百中’的秘密”“航天精神永流傳”主題精彩紛呈,緊跟時代發展;3D冰墩墩、產品模型、航天水杯……充滿航天黑科技的小小禮品讓孩子們期待萬分。航天科普公益行一直在路上。
“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一定成。”這是擺放在航天二院二部電梯間的一句話,它背后體現了航天人團結協作、齊心協力辦大事的精神。這也是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踐行社會公益、傳播愛心的行動寫照。我相信今后航天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將繼續聚焦時代需求、弘揚雷鋒精神、承擔好社會責任,持續書寫春天般溫暖的故事。(文/盧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