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行的道路上,困難不可避免,但敢于突破的勇氣和篤定前行的信念,賦予我們破局的力量。在科研生產戰場上,面對技術瓶頸、時間緊迫、環境艱苦等一道道難題,航天科工九院干部職工大膽迎接挑戰,用汗水和智慧開辟出成功之路。
去“頑疾”
周五下午,紅陽公司機動保障部陶伯芳和吳凱,接到一項緊急“訂單”一一噴砂設備維修。他們火速趕到現場,與吹砂工李師傅溝通后,發現設備已“病入膏肓”,所有控制手段都失效了,輸出元件也全部失靈。
“先檢查電池是否電壓過低,程序可能丟失了。”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多年的維修經驗,陶伯芳第一時間給出診斷結果。吳凱立刻著手更換電池、充電??梢环僮飨聛?,設備依舊毫無反應,像是陷入了沉睡,怎么也“叫不醒”。
眾人隨即決定升級“治療方案”,利用外部儲存的備份數據,對設備主控系統進行修復。經過數據線重接、主控數據復寫等操作后,設備終于實現開機啟動。操作者嘗試各項基本動作,設備都能正常反饋,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不對,這兩處按鈕功能錯位了。”李師傅的一聲疑問,打破了短暫的平靜。吳凱立即開始二次檢修,很快發現問題所在——程序語句與控制元件不一致。然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短時間內很難確定。經過一番討論,兩人決定由點到面,依次檢查元器件、電纜線路、輸出模組及系統程序。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終于,這對搭檔找到了問題根源,很快完成了檢修。
本以為事情就此解決,沒想到第二天一早,設備又“罷工”了。維修人員再次趕赴現場,更換電池、修復程序,完成修理。然而第三天,“頑疾”再次發作,現場待處理產品越積越多。這樣下去,不僅維修人員來回奔波辛苦,生產任務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不行,一定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班組長張海濱堅定說道。在他的統籌協調下,陶伯芳、許峰、杜艾家帶上設備,緊急出動。他們先手動維修,確保設備正常使用。隨后,幾人進入設備內部,仔細拆解檢查。經過一番排查,幾人發現設備的程序和前期狀態不一樣?,F在使用的程序雖然砂循環利用率高,但缺點也很明顯,維修頻率高。
“程序需要大改。”大家很快達成了共識。隨后的幾天里,陶伯芳一上班就扛著電腦包,在設備現場和維修班之間來回跑。經過多輪調試,程序修改進入尾聲。傳程序、綁砂槍、屏蔽門鎖、開機……幾人相互配合,不顧砂塵和寒冷,反復調試。終于,整個程序逐漸順暢,看著設備穩定運行,眾人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圖文/伯芳 胡卓立)
破“堅冰”
近日,萬山公司技術中心“齊心破堅冰”勞動競賽拉開大幕。面對接踵而至的各類急難任務,總體室全體職工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多項任務成功取得階段性勝利。
“那一刻,內心的滿足難以言表。”當設計方案順利通過時,王大偉難掩驕傲之情,自豪地說道。在一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從方案設計到產品產出,王大偉、胡克波、周志勇等人緊盯全流程,不敢有絲毫懈怠。
此次新產品的開發,不僅首次運用了混合動力新技術,還面臨著指標難、價格低、技術新、進度緊等重重壓力。但團隊毫不退縮,與總師一起反復迭代,從性能、價格、成熟度等多個維度展開討論,在復雜條件中探尋最優解。最終,項目組爭分奪秒,順利完成了方案確認和大部分圖紙設計,成功交出了考驗總體設計能力的高難度答卷。
在另一重要項目中,總師、部門領導著眼全局系統策劃,謀定而后動,對照項目方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壓力轉化為強大的動力,劉濤、趙曼宇等人快速行動,緊密配合,高效完成了圖紙閉環、數據清理、狀態確認等各項工作。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高原上,項目產品鑒定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同步推進。青年詹詩浩正在全力配合開展系統環境試驗。“食欲全無,無法入睡,第一次覺得身邊的氧氣是如此珍貴。”初來乍到,他帶著新人的忐忑,懷揣著一睹雪域高原壯麗風光的憧憬。然而,現實的考驗遠超想象,高原反應的折磨如影隨形,但他始終堅守在試驗崗位上。這個入職剛滿一年多的新人,用行動給出了堅定回答:無論困難多大,他絕不后退。
每一項任務,既是職場新人成長的試金石,也是團隊協同作戰的團體賽。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多項重點任務齊頭并進,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筑牢根基,也為全年科研生產工作成功開好局、起好步。(圖文/魏子妍 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