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博士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入職4年來,她收獲了人生第一個省部級項目,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稱號,第一次登上中國宇航學會的課堂,每年的星航頒獎臺上都有她的身影……每一步,她都扎根崗位、腳踏實地,不斷超越自我、蛻變成長。
擁抱變化心開放
“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工作以來她對這句話有了別樣的體悟。從小就是乖學生的她一路品學兼優,但在踏入職場后她很快發現學生心態“不靈了”。在學校里,一切以拿到高分老師滿意為標準,幾乎所有題目都有標準答案標準動作,指令清晰,但工作后她發現大部分事情都是開放式命題,采取什么方式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影響到多少人,沒人教,也沒有定論,更多的是取決于個人取舍、想象力和決心。
“這種模式并非我擅長,但我愿意擁抱變化。”在牽頭一項工程論證實施的三年里,她經歷了從“執行者”到“組織者”,現在正在努力轉變為“主導者”的變化。一次重要評估會議中,專家認為技術風險高、技術路徑不清晰,你一言我一語當場開啟了“炮轟模式”,會議僵持了兩天,進展緩慢、場面焦灼。全芳與團隊成員商議必須從群體對峙變為逐個擊破,得到領導許可后,他們將隊員每2-3人分為一個專題,厘清思路要點,分頭帶著方案和草圖向專家講解匯報,同時也耐心聽取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直至每個專題都與專家達成共識。最終僅半天時間便得到了所有專家的認可,有些在會后還耐心地幫忙指導修改,評估順利通過。
千錘百煉終成鋼
全芳感慨:“在預研創新的路上,每一滴努力都不會被浪費,如果這次沒有收獲,可能是為了下次給你更好的。”
一次,在與一位德高望重的總師探討產品工藝難點的過程中受到點撥,她連夜加班寫完課題需求論證報告,第二天一早送給總師審閱。總師認真翻閱后十分滿意,當場表揚了159廠團隊的工作,大家都倍受鼓舞興奮不已。可最后,這項需求因對象產品方案不明確在層層篩選中落選。
但全芳并沒有放棄,繼續與外部專家團隊探討技術方案,自主推動可行性論證和預研攻關,基于試驗進展又申報了集團創新課題,充分的準備讓這個項目在答辯中得到專家好評,在所有人都認為會立項時,又陰差陽錯宣告落選。
再后來,國家級創新人才工程開始申報,全芳被推舉為候選人,她進一步提煉科學問題、深挖技術本質,抓住機會力推這項技術。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領導帶著她去向優秀前輩請教,不斷打磨講稿,一路過關斬將殺進決賽,但最后仍然惜敗。第三年她重整旗鼓再次申報。“我已不抱希望,但會全力以赴。”她放平心態,淡然處之。憑借自己對這項技術的深厚積累和深刻洞見,會上短短幾分鐘,就令評審專家眼前一亮,終于得以入選。
收到通知的那一天,她感覺像在做夢一樣,眼前浮現出許多溫暖的面孔,總師的無私指導、院士的鼓勵支持、領導親自載著她去打印和匯報、團隊伙伴們通宵幫忙修改材料,內心的感動無以言表。
眾志成城再啟航
“一路走來,承蒙太多恩惠,收到太多善意,我必須將這份感動和幸運回報出去,為大家創造更多價值。”全芳說。
身在科研管理崗,全芳每天與廠里的青年技術骨干們打交道,多年積累下來,業務日益熟練。作為項目負責人,她深知科研的不易,常常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改善服務質量,讓科研人員更有動力、更有效率、更有獲得感地工作。她說:“我們每一項工作的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戰友,只要信息傳遞到位,方法路徑打通,大家都能高質高效地完成任務。”除了主動思考,做好頂層策劃,她在日常管理中也不斷優化流程和方法,“一張表”怎么管、例會怎么開、風險點在哪、信息傳遞要點是什么,她都要思慮充分,力求做到胸中有丘壑、全局一盤棋。在她的有序管理下,主管課題連年豐收,實施驗收順利推進。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大家統一思想、勁往一處使,這艘大船才能揚帆遠航。”現在的全芳,懷著一顆更加成熟和感恩的心,帶領著團隊互相幫扶一起前行,一路鮮花,一路風雨,眾志成城,必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