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院304所裝備評測事業部有一支團隊,成員們遠隔千里,為了同一個任務相聚,合力打好項目攻堅戰。
一次跨越千里的“牽手”
“大陳,節前我們過不去了,這邊有個緊急任務要收尾。”
“我來協調,保證完成進場前的準備。”
這是任務初期,項目負責人蔡哥與區域負責人大陳的一通電話。
項目伊始,裝備評測事業部便定下了兩隊人員合作完成的計劃。突如其來的收尾任務打亂了既定計劃,其中一隊人馬無法按時抵達,一下子進場準備工作人員減半。
大陳雖然滿口答應,可他心里其實也沒啥底。他決定盡早出發,當天下午就帶著3名技術人員進場了。短短6天,他們完成了項目前期調研分析和全部的文檔審查工作,為后續測試任務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要是沒有他們的前期準備,我們進場后將會比同期其他單位的測試人員落后至少2個節點。”蔡哥深有感觸地說。
這個項目以“伴隨測試”方式開展,研制單位試驗到哪里,項目組就要測試到哪里,時間一天都耽誤不得。
一場“搶資源”的大戰
伴隨測試的項目,最難的就是資源沖突。
項目現場有多家單位同時測試多個軟件系統,被測件和測試用機都是由用戶統一提供。項目組負責3個軟件系統的測試工作,但7個人只分到了1臺測試機。
“靜態測試階段,我們輪流交替查閱代碼,錯開時段找研發人員溝通確認。”蔡哥說:“我們把問題提前準備好,插空詢問研發人員,保證了工作進度。”現場用于動態測試的環境資源就更加緊張了。時常有幾個測試團隊同時盯著一臺設備做測試,任務交叉并行,資源沖突嚴重。照這樣下去,項目進度將無法保證。
為了解決項目組的測試資源緊張問題,裝備評測事業部召開前后方聯動的碰頭會,集思廣益,研究對策。身在北京的主管小高提出建議:“我們可以把用戶的資源再深入挖掘一下,試試把更多的功能測試調整為使用數字仿真驗證環境測試,應該可以減輕動態測試資源的壓力。”
大家一拍即合,立即行動起來。小高牽頭調整測試方案,北京與項目現場遠程聯動,全靠電話溝通測試方法和計劃,最大程度運用數字仿真環境開展項目測試,趕上了測試進度。
借助于數字仿真環境這個神兵利器,深受現場測試資源困擾的項目組仿佛坐上了“順風車”,這場“資源戰”也取得了勝利。
一種“責任心”的傳承
項目組有自己的“生物鐘”。按照用戶單位要求,他們每天上午8點進場測試,下午6點離場。為了趕測試進度,他們每天會從午休中“擠”出來一點工作時間,給項目交付裝上了“加速器”。
為了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測試任務,不少項目組成員自發延緩外出吃晚飯的安排。項目骨干小斌說:“每天早上,我們都從食堂多帶2個雞蛋,既頂飽又有營養。”
每天的午休時間是2個小時,這段時間所有設備都會閑下來。閑下來的設備很快就被項目組“盯”上了,利用這段時間,大家同時走查代碼、互相交流問題、共同趕超進度。
小林入職不足2年,已經深深受到了前輩們的感染。“師傅教我的第一課就是‘責任心’。”小林笑著說。
“項目組里有一半是新人,大家獨立開展代碼審查和靜態測試,測試質量是實打實的考核指標。”小斌介紹說。目前,項目組中的3名新人都已經能夠獨立開展測試工作,他們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了“卷”的味道。
卯足勁、拉滿弓,攻堅決勝氣勢如虹。年關將至,多任務并行的壓力與日俱增,項目組將迎難而上、團結拼搏,全力以赴打贏這場酣暢淋漓的攻堅戰,讓航天精神在破浪前行的征途上熠熠生輝。(文/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