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我要色综合网久久网久久,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国产亚洲区综合

神秘“山溝”里的煙火歲月
發布時間:2024-12-23 信息來源: 中國航天報、航天科工六院

  三線建設,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概念已經深深留在一代人的記憶里。老一輩本著“靠山、分散、隱蔽、進洞”的原則建設三線基地的艱苦歲月、在三線基地創造的不朽功勛以及孕育而成的三線精神,都被鐫刻在了歷史的長卷上。

  今年是三線建設60周年,一起感受那段充滿熱血信念與款款溫情的崢嶸歲月。

奔向神秘的93號信箱”

  我和丈夫老王曾經都是沈陽119廠(現航天二院283廠新樂公司)的職工,我是鉗工。后來,鄂西北開展三線建設,119廠是包建廠之一,老王作為技術骨干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湖北遠安。

  第二年,他回家跟我商量:“能不能帶上孩子們,我們一家人一起到遠安去?”遠安具體在哪里,老王不能說,要保密。他只說:“在湖北,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

  我當時想,支援三線建設照樣是為社會主義作貢獻,到哪里都一樣。所以,19724月,我帶著一家老小,帶著美好憧憬,從沈陽奔向神秘的“武漢市93號信箱”。

  到了武漢,我們坐了一夜火車來到當陽。下了火車,又坐上了廠里派來的解放牌卡車,我只感覺前方的山越來越高,路也越來越顛簸。

  我把信封上的地址拿給司機看,問是不是送錯地方了。司機笑笑說:“快到了,‘武漢市93號信箱’就是國營紅峰機械廠(現航天科工九院紅峰公司),在遠安太平山腳下。”

圖為樊萬琴(左一)一家剛來紅峰廠時的合影

  來到紅峰廠的第二天,我碰到了管財務的吳科長。當吳科長聽說我還沒有報到,立即說:“就到財務科來上班!”原來我還在119廠時,吳科長曾在大會上聽到我的發言,認為我很有經濟頭腦。

  “我不會算賬,只會干鉗工?!蔽乙宦犝f去財務科,腦袋就大了。吳科長說:“一切都從頭學,還年輕,來得及。”

  那年我32歲,從頭開始學財務,第一個月的工作就是對著單據打算盤。算盤打熟了,我開始做出納,做借款、報銷之類的賬務。

  一年以后,吳科長讓我做總賬會計,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賬目繁雜,沒有現在的電子表格,都是手繪。有一次,總賬做不平,我日夜泡在會計室里研究做賬的方法。

  19749月,我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彼時,工廠暫停建設,資金停止撥付,工地停工,建設進入低潮。廠里召開大會,提出統一思想,要“爭創干”,不“等靠要”,要用雙手和智慧共渡難關。

  1984年,我服從組織安排到廠工會工作,任工會副主席兼女工委員會主任。

  當時,紅峰廠正處于產品攻關的關鍵時刻,時任廠長朱致敏在066基地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把產品搞出來。那些年,民品開發勢頭正猛,廠里生產的電風扇、洗衣機減速器等產品正在熱銷,經濟狀況有所好轉。

  有10年做鉗工的經歷,我一上任就到車間了解職工的思想狀態,感受到了同事們積極搞生產的熱情。我以“為一線加加油鼓鼓勁”為抓手,組織女工講身邊先進人物的事跡,寫下她們奮力拼搏的故事,每天在廠里用大喇叭廣播。時任紅峰廠黨委書記楊梅山為女工委員會點贊:“就是要這樣的氛圍!”

  圍繞科研生產開展工作,我的工作方式新、辦法多、有效果,我把這些做法歸納總結,寫成了論文,獲得了湖北省工會論文一等獎。因為工作表現出色,我在1988年獲得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稱號。

  “知心大姐”是紅峰廠職工對我的愛稱。我來三線的時間比較久,對各家情況比較了解,夫妻吵架、婆媳矛盾、家長里短,大家都愿意找我調解。我調解的方法千千萬萬,但是目標就一個——和解。別人眼里的小事、雜事、煩心事,我總是放在心上,默默地做。

  有一年,廠里組織職工評職稱,一位正在申請高級職稱的同事提醒我:“樊姐,咱們一起報名啊?!蔽覔u搖頭覺得自己不夠格,一旁的人事處處長卻對我說:“夠格啊!你有全國榮譽,符合‘破格’評級的條件。”

  一個平凡的工會工作者被“破格”評上高級職稱,我總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而周圍的同事卻認為我是拼命干出來的。

  不久前,組織給我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當接到沉甸甸的紀念章時,我激動得熱淚盈眶。

 ?。谑觯悍f琴、整理:鄧順英)

“三道溝”里的煙火歲月

  1978年至1980年,江河廠(現為航天科工六院江河公司)招收了近百名青年充實工人隊伍。幾年后,眼看著這批青年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可工廠卻拿不出這么多婚房供大家居住。

  為緩解青年職工結婚住房的困難,江河廠將建廠時留下的營房維修后分配給新結婚的職工,并取名為15棟”。不到三年時間,“15棟”的24套房子都住上了新人。

  工廠首批選點、勘察設計的人員剛來時都借住在老鄉家,早期進廠的職工住席棚、簡易房和生產隊的“干打壘”房子。和老一輩相比,我們這些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廠的職工住上了單身宿舍,80年代初成家時就分到了婚房,算是趕上了好時候。


  “15棟”是最靠近生產廠房的一棟樓。用石頭做墻體,總共三層高。但江河廠職工一般不說“15棟”,而習慣說“三道溝”,就像后來根據居住人群而命名的“新四棟”“八字樓”“老五棟”“將軍樓”等。就憑這些宿舍代號,你就能區分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和進廠時間先后,大致知道誰是從內蒙古來的,誰是從陜西來的,誰是從湖南來的。

  寂靜了多年的“三道溝”因為這些年輕人的到來熱鬧起來,大聲嚷嚷的、吵架哭鬧的、唱歌嬉笑的,“三道溝”從此開始有了煙火氣。

  當磚頭大小的收音機播放著當時歌星美妙的歌聲時,“三道溝”就顯得浪漫起來了。伴隨著新生兒一個個出生,啼哭聲也充斥在“三道溝”中。

  “三道溝”在兩山之間的溝里,在遠處很難發現這里還有一棟樓房,正好應了“靠山、近水、扎大營”的要求?!叭罍稀迸c工廠家屬區有點距離,但偏有偏的好處,溝口有一個水溝,大人在那里捉魚摸蝦,小朋友在樹林里捉迷藏。

  樓房前是一塊不大的水泥地,是大家帶孩子玩耍、乘涼的好地方。場地邊的電線桿上掛著一個高音喇叭,下班后大家都喜歡在此聚一聚,嘮家常、聽新聞。住一樓的幾戶人家還備有許多小凳子,有買的,也有自己用木板釘的,大家自取自還。

  自行車是那時候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車上有木制的小孩座位,有換煤氣的鉤子。周末,大家都要騎上自行車去城里逛逛,先到食品公司門市部用肉票買一斤豬肉,再帶小孩去河對岸的鳴鳳公園,孩子們最喜歡排隊坐旋轉飛機,5毛錢一次,一般都要玩兩三次。

  我們這批人家里姊妹多,條件都不是很好,做家務的手藝還說得過去,即使有個別做飯不怎么樣的,在這種大環境下,也不得不請教他人和自學,擔起伙夫之職。每當哪家飯做好了,必定是推開窗戶喊:“吃飯啰!”寂靜的山溝里聲音傳的老遠,小朋友不管是追蜻蜓、抓蝴蝶的,還是做游戲捉迷藏的,都要立即停下,各自跑回家去。

  要說做飯,“三道溝”的人手藝各有千秋。平日里誰家做了好吃的,就會邀請三五個鄰居來家里蹭飯,大家一邊吃一邊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那時過年一般都回父母家,每年過完年回廠上班后的那段時間是很熱鬧的,鄰居們互相請客,品嘗各地帶回來的美食,交流春節新聞趣事。

  當時種植蔬菜是大多數人下班后主要忙活的事情,雖然工廠每周派車到鎮上拉蔬菜,但是面對幾百戶人口,一卡車的蔬菜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工廠的菜店平時也會有大頭菜、榨菜、土豆、洋蔥等食品供應,但要想天天有新鮮蔬菜可以吃,那就只有靠自己種了。工房周圍、住宅樓前后和附近山坡上開出了一塊塊的蔬菜地,綠油油水靈靈的蔬菜看起來十分誘人。

  在八車間的工房邊,師父給了我一小塊地,在“三道溝”我又開墾了兩塊地。我們向老師傅請教種植經驗,還要了種子。菜是種上了,就是一直都種不好,不是長得慢就是太“苗條”。

  那幾年就這么拼拼湊湊地過來了。后來,我們也學習老職工在樓房前搭起了柴棚子。到我們成家時,職工們已不再燒柴火做飯,都用上了液化氣。搭柴棚子是為了裝雜物、放自行車、放雞籠喂雞、放種地的工具。柴棚子所用材料都是在山上砍的,我們騎上自行車到山上砍粗細不一的棍子,買了油氈、鐵絲等,兩三人一天就建好了。

  現在時?;叵?,我們住在“三道溝”時,怎么那么有干勁兒,上班、帶小孩、做飯、種地、喂雞,每天都有成長和進步。

  我家在“三道溝”住了6年,等孩子要上學時,就告別了這里。2000年左右,“三道溝”的住戶基本都搬出來了,“15棟”完成了住宅樓的使命,成為了原材料倉庫。我這一輩子一共搬了4次家,但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在“三道溝”生活的歲月。(文字:李國瑞)

三線情深

  我在068基地(中國航天科工湖南航天前身)度過了半輩子,最難忘的還是那些跟同事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我有20多名“司機”

  20世紀80年代,我是基地宣傳處的一名干事。那時,我就有20多名“司機”,其中男女老少都有,涵蓋領導、一般干部、工人、學生、家屬等,載我的車有紅旗、飛鴿、鳳凰、松鶴等品牌。

  一個人竟有這么多的“司機”和車,而且這些“司機”的職業身份如此廣泛,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1981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我不幸受傷,雙腿感染致殘,行動極為不便。情況最糟糕的時候,我拄著雙拐,每步只能走20厘米左右。

  那時候,住處距離上班的地點有近兩公里的路程,且路況十分不好,上班要爬一個坡,下班要爬兩個坡,每天光是上班我就要走近一個小時,要是遇上刮風下雨就更艱難了。

  大家把我的難處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會騎自行車的,都主動地當起了我的“義務司機”,只要看見我走在上下班的路上,都會熱情地把我載上。

  當時的基地工會主任陳喚明身形較胖,自己騎車已然氣喘吁吁,但只要在路上看到我,就會馬上停下來叫我上車。打字員李湘云常常騎車帶著女兒出門,但只要碰到我,她的女兒就馬上從自行車上下來步行,讓我坐上去。有一次下雨,她們已經到家了,聽說我還沒回到家,小李又騎車回頭去迎我。宣傳處處長唐宗健幾乎成了我的“專職司機”,為了我們兩個人坐上去能保持安全、穩當,他把自行車的鋼絲、飛輪都換成了新的……

  大家的幫助讓我感到十分溫暖。很快,我就重新燃起了昂揚的斗志。

莫道災難多,同志情誼深

  19897月,我家中的柜臺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4堆小山似的“禮品”,有蜂蜜、奶粉、麥乳精、水果罐頭等。

  為何有這么多人給我們“送禮”?原來是我愛人不慎從自行車上摔下來,牙齒碰掉6顆、口腔受傷嚴重,情況十分緊急。

  基地領導和同事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紛紛趕到醫院探望她。當大家聽說我愛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吃流食時,不約而同地給我們送來了慰問品。

  在我愛人住院期間,基地機關還派出了照護人員,他們視病人為親人,細致周到地照顧她,為她擦洗、接痰……

  那段時間,我雙腿行動不便,家中還有兩個小孩需要照顧,但我家的家務事很快就被左鄰右舍承擔了下來:每到開飯時間,就會有幾家人同時來叫我們去吃飯;我家的糧食吃完了,很快便有人送來大米白面;我家的樓層高、水壓太小,自來水有時候沒法到達樓上,很快就有鄰居幫忙提水送來……受到這樣的照顧,我們一家人怎能不心懷感恩呢?

在缺水的日子里,我家從未斷過水

  時間來到1992年,068基地整體搬遷至長沙。剛搬來的時候,家屬區常常停水,需要去外面提水回來。我家卻為此犯了難:我就是空手走路都很艱難,而我愛人在距此很遠的地方上班,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們才剛剛上小學。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同事都主動關心我家的用水問題,要給我送水。有時,我甚至還發愁該怎么處理同事們送來的那么多水。

  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里就看到客廳里擺著3大桶清澈的水,趕忙問孩子是誰送來的。

  孩子說,一放學就見門口放著這3桶水,于是就提進來了。其實我心里清楚,自從停水問題頻發以來,已有動力車間李良海、通信站張雨清、基地辦公室寧新文等幾位同志陸續來給我家送過水,這幾桶水大概又是他們送來的。

  以上3個小故事,僅僅反映了三線情、山溝情的一個側面。我永遠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家的熱心人,并永遠為他們點贊!(文字:張必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镇宁| 岳阳市| 潢川县| 唐河县| 长沙县| 乳源| 义乌市| 潼南县| 城市| 柘荣县| 雅安市| 巍山| 怀安县| 柳河县| 武夷山市| 桂林市| 安塞县| 鲜城| 通道| 顺平县| 黄浦区| 平阳县| 桐乡市| 盐城市| 玉环县| 福清市| 杭州市| 七台河市| 张家港市| 长沙县| 扬中市| 寻甸| 沙坪坝区| 天门市| 铜山县| 临猗县| 略阳县| 六枝特区| 华亭县|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