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春節習俗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積淀,帶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東西南北、五湖四海各有不同。快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六院職工們都是怎么過年的吧!
虎年大吉
臘月二十七這天,我回到了距離呼市400多公里的家鄉——二連浩特, 準備迎接虎年新春的到來。家里到處洋溢著迎新年的氣息。過新年,小孩子總是最高興的。自從弟弟學習了毛筆書法,寫對聯就成了他的新年必備節目,日益見長的書法也成了弟弟成長的見證。妹妹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身著中國紅和古典風的衣裙,在院子里歡快的玩耍,給家里添加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而年夜飯更是迎新年的重中之重,家里長輩提前一天準備飯菜,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享受團圓的美好時刻。回家探親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過年。(樊海寬)
虎虎生威
在神池,春節傳統節日中,旱船秧歌是一大亮點。旱船多在鄉村農民家中演出,每逢農歷春節,它要從農歷正月初一活動到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它的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員立于旱船中,稱為"船娘子",兩人手拿"連響",相當于掌舵人,還有一人飾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槳,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圍來回扇動蒲扇,從而引發觀眾的笑聲,其余人在邊上敲鑼打鼓,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镲等,旱船便根據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開場的一陣鑼鼓音樂結束后,拿連響的表演者會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員也會在每一段內容結束后的最后一個唱詞附和著伴唱,但鑼鼓聲仍不停止。(崔啟桐)
如虎添翼
鍋碗瓢盆響,寅虎迎春來。丑牛辭舊歲,福年家宴香。疫情過后,210所部分青年職工響應號召,留守駐地過年。雖然沒能陪伴在親人身邊,但是他們和身邊的小伙伴一起,貼對聯、送福字,營造節日氛圍,一起在駐地公寓感受濃濃的別樣年味兒,體會家一樣的溫暖。除夕夜,他們如家人一般圍桌而坐,一邊聊著家常,一邊展望新年的新計劃、新希望。(陳尹)
金虎鬧春
二變五,五變四,四變八…過年的意義是奔赴,是忙碌,是分別和團聚。魚兒游,鳥兒飛,云兒閑悠悠。舊年辭,新歲至,愿山河人間四季皆平安,祈柴門煙火五湖是詩意。希望我們所愿值得,所求都成:一愿物阜民豐國泰,闔家歡樂團圓;二愿歲歲年年一雙人,朝朝暮暮兩相予;三愿飯碗穩當,米面盈倉;還愿六院人生龍活虎,虎虎生風,風生水起!(楊單媚)
虎嘯風生
年味兒是什么呢?是游子歸家的旅途,是父母望兒歸家的期盼;是熱鬧的街市,是置辦年貨的人流;是掛起紅紅的燈籠,是貼上一幅幅春聯;是豐盛的年夜飯,是闔家大團圓;是小孩的壓歲錢,是大人新春佳節的問候……年味是鞭炮聲響徹天空,是綻放的煙花映襯著萬家燈火。2022年響應不放鞭炮不燃旺火過年的政策,過了一個環保春節。叔叔說,村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我們積極響應,一個也沒放,為潔凈的天空盡義務,晚上我們點亮電旺火,響起電鞭炮,跟往年一個樣。電旺火也能預示人們的日子紅紅火火,電鞭炮也會奏響時代最強音,2022年,別樣的年味兒!(馬牡丹)
玉虎迎春
時代在變,年味兒也在變,但不管怎樣演變,年味兒里,始終有我們不變的思鄉情懷和美好的記憶。我的家鄉在陜西商洛,盡管這些年身處他鄉,但家鄉的過年風俗仍然記憶猶新。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按照果盤、涼菜、熱菜的順序上菜,先吃果盤、再吃涼菜,最后吃熱菜和主食,一般都是十二個果盤、十三個涼菜,熱菜分為燉、炒和紅燒,一般十個左右不等,其中象征著“年年有余”的魚和“大吉大利”的板栗燉雞必不可少,一頓飯下來要吃三四個小時,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著,聊一年的收獲及來年的愿望等等。年夜飯結束后,全家人看春晚、包餃子,除了制作五顏六色的餃子外,還會在餃子里面放入硬幣……一起守歲迎新年,零點整,新春鐘聲敲響了,晚輩給長輩一一拜年,親人、鄰里間開始走訪問候,共同期盼新年第一天的到來。(汪海珍)
虎兆豐年
天空是灰暗的,環境是濕冷的,晚上鉆被窩好比冬天沖涼,真是醉了……但山是故鄉青,水是故鄉綠,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回家真好……從北方回到南方老家,這是每年不變的的“習俗”。我帶著家里的娃買年貨,逛一逛孩童時的小橋流水,放鞭炮,感受著過年的氣氛。煙火里的笑臉讓我懷念、期盼。每一年一切是原來的模樣,一切又好像都變了。不管怎樣,在噼里啪啦的聲響中祝所有人虎年大吉,春節快樂!(陳俊)
龍騰虎躍
“冬奧會”遇到春節,這個春節,張家口作為冬奧會賽區之一,多了不一樣的年味兒。當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春節、傳統文化相遇,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這場冰雪盛宴飄出了濃郁的文化味。雖然今年不能回到家鄉陪著父母,但是看到家鄉的親朋好友們在朋友圈“霸屏”,各式各樣“曬出”2022年冬奧會和春節的動態,仿佛自己也回到家鄉和家人在一起過春節啦。(李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