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今日談: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如果心臟要靠外力才能跳動,生命的健康安全、人的尊嚴將無從談起。一個人如此,一枚導彈、一項事業更是如此。從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并跑領跑,越向前走,能學習借鑒的參照越少。敢問路在何方?任新民說:只能靠自己。路,是靠人走出來的!
1957年底,兩發P-2導彈秘密運抵北京西郊。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國開始了導彈仿制工作,代號“1059”。任新民被任命為導彈發動機總設計師。
發動機研制離不開地面試車和各類試驗。而1958年8月,當我國完成了對P-2導彈設計圖紙、技術資料的翻譯、復制后,科研人員愕然發現:“資料包”中竟沒有發動機試車臺和試車規程資料。問及蘇聯專家,得到的回答是:“等你們發動機搞成了,到我們蘇聯去試車。”
工作中的任新民
任新民清醒地意識到,這是在“卡脖子”!
自此,任新民和同事們憋著一股勁兒。他們從學習消化P-2導彈,特別是5D52發動機資料入手,千方百計向蘇聯專家請教。蘇聯專家施涅金熱衷于中蘇友好,對試車臺的土建、管路、電路都給出了寶貴意見。
任新民和同事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終于在兩個多月后完成了試車臺設計任務書的編寫工作,形成了詳細的技術規劃和要求。
隨后,試車臺建設加快進度,采用設計和施工交叉作業和分系統包干的方式。廣大干部、科研人員、建筑工人齊心協力,一派熱火朝天的會戰場景就此展開。1960年3月,試車臺經過試車終于通過了驗收,新中國大地上佇立起了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臺!
1059導彈點火升空
該試車臺為P-2導彈的仿制和后續液體彈道導彈研制立下了汗馬功勞。20多年后,外國航天領域專家參觀試車臺時,他們盛贊這一杰作。任新民回應道:“在航天領域,美、歐、日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鑒。中國過去沒有這個條件,只能靠自己。路,是靠人走出來的!”(海報/張彤 文/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