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院301所“馭天”團隊以數年的堅持,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不斷打磨相關技術。時間緊任務重,整個研制過程的節奏緊張、細致、嚴密。為了趕時間、保進度,團隊人員默默耕耘,只為讓夢想的號角響徹云霄。
勇闖“無人區”,打開創新之門
5年前,一份新的設計方案開始孕育。是跟隨現有產品的設計思路,還是敢于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團隊大膽選擇了創新嘗試。
“我們團隊的特點是:一群年輕人干沒干過的事,數年如一日為之付出心血。”301所科技委戴總笑談,“因為我們最初不站在‘舞臺’上,所以更需要堅持,每次遇到困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想辦法嘗試。”
5年間,團隊融合了現有的各種外形設計方案,不斷進行對比與優化。每天他們都在思考如何融合各種理念、如何拿出一個更好的設計方案。
終于,外形方案確定了。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項目技術的認知難度如同茫茫大海中的暗礁,時刻考驗著他們的智慧與勇氣。
在一次試驗過程中,數據與仿真結果無法吻合。“麻煩的不是出現問題,而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301所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孟主任回憶。
團隊繼續探究與鉆研,卻發現與預期仍相去甚遠,只能從頭再來。“太多認知的空白,只能不斷試驗、不斷試錯,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路。”301所研究室劉主任坦言。
如何從容應對挑戰?團隊從設計機理出發,調整時序、優化算法,總體、動力、結構、控制等4個專業齊上陣。“大家共同攻克難關,只為那一點點進步與突破。”301所研究室周副主任說。
與風沙共舞,繪制“越空路書”
日子一天天流逝,研究和試驗都在順利進行著。然而,隊伍中的年輕人不久后就要迎接一次特殊的考驗。
七八月份的盛夏時節,一座寧靜的小縣城迎來了一群“訪客”,他們乘著吉普車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間,每到一處便細致地記錄當地的地理脈絡,從工廠的分布到居民區的輪廓,乃至采摘季節人口流動的微妙變化,都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正式試驗前,為確保覆蓋區域內的一切生命財產安全,我們要進行實地勘察。”設計師小劉說。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車輛駛入遼闊無垠的沙海,陪伴他們的只有風聲的低吟、沙塵的輕舞,以及偶爾掠過天際的飛鳥。
“我們勘察人員肩負重任。”小劉說,村莊、人群、房屋、工廠,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錯過,要確保每一次飛行都安全無虞。
歷經冬夏,跨越千里,隊員們將一個個親身踏過的足跡標成點、連成線,繪制出一本“路書”。
與寒冷較量,在“冰”與“火”中堅守
終于,在銀裝素裹的冬日里,試驗迎來了最終的考驗。抵達后,當務之急便是為所有車輛更換上更適合低溫環境的柴油,以確保在極寒之地車輛能如常馳騁,為試驗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設計師小張正在設備前進行螺釘螺母的緊固作業。他手中的螺釘長短不一,卻在他靈巧的手指間變得乖巧聽話。隨著一聲聲清脆的“咔嗒”聲,螺母被牢牢鎖定。這樣的動作,他一天要重復上百次。
“試驗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上百個檢查點遍布飛行器各處,每一個都需要細致檢查,簽字確認。”劉主任介紹,在設計階段,他們就已經詳細規劃了操作流程,實行了表格化管理。在工作中,他們更是嚴格執行每一項規定,確保每一個動作都有據可依,有跡可循。
寒風凜冽,但團隊成員們的心中卻燃燒著熊熊烈火,他們緊盯著屏幕上的每一個數字,生怕錯過任何一絲細微的跳動。這份熱情與責任感仿佛能夠融化周圍的冰雪,也讓他們忘卻了寒冷與疲憊。
經過漫長的準備與等待,試驗場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指揮員一聲令下,一陣轟鳴聲響起,試驗軌跡清晰地劃過深藍色的天空——試驗成功了!
月升日落、寒來暑往,在中國航天事業璀璨的銀河里,那些默默無聞的航天礪劍人,就是無名卻又明亮的星。(文/鄧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