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日灰煙作喜報,一箭穿云再破空。隆隆聲中,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完成第二次飛行。承擔該型火箭總裝總調工作的航天科工九院紅陽公司總裝團隊,從冬到春、由春至夏,歷經數月的實干奮進,確保了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苦心催鏖戰 實干保節點
2024年初,史無前例的寒潮襲擊了湖北多地,總裝現場亦遭受凍雨、暴雪雙重侵擾。火箭發動機組件作為高精密、大質量的特種部件設備,必須通過轉運車直接運至廠房內,但連日大雪已封堵住廠房轉運大門,嚴重影響了總體裝配工作進度。
“一定要保證總裝工作節點!”總裝組成員胡德強第一個表態。不等雪停,他便叫來操作員李曉忠、張晨笑等,幾人抄起鐵鍬、鐵錘沖出廠房。大雪深至膝蓋,他們壓低身形,拾鍬鏟雪、掄錘砸冰,一番默契配合下,數個小時便清理出一條“安全通道”,轉運車順利進入廠房,大家也安心地返回崗位。
顧不上嚴寒的天氣,總裝組成員剛一等到部件齊套,便開始緊鑼密鼓地裝配起來。當發動機安裝完畢,火箭整體基本裝配完成,將其周轉至潔凈廠房,便開始了“關鍵”的衛星安裝和測試。然而,衛星安裝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
由于衛星裝配區域過窄,標準工裝轉接頭難以探入,無法完成限位器安裝。為解決這一難題,主管工藝員孫敬鈺深入現場進行多次測量分析,組織重新設計、改進轉接頭工裝,成功將最大外徑縮小了三分之一,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了難題,順利轉入下一階段的安裝和測試工作。
群策攻難關 集智保質量
自快舟十一號火箭的總體裝配工作正式啟動,為保證裝配質量,總裝組工作人員建立了“現場問題處理單”制度,及時匯總問題,打通“操作—調度—工藝—設計”快速反饋路徑,力保現場質量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衛星適配器安裝偶爾還是會出現異常,這個問題可能留下質量隱患。”一日,調度員趙華軍查看了“現場問題處理單”后,警惕地說道。他立即將此項問題列為首要問題,叫上主管工藝、現場操作人員,大家邊走邊交流,一同趕赴裝配現場參加質量會議。
原來,此次任務配置為“一箭四星”,為滿足多星并箭功能部署,結構設計對安裝衛星的適配器進行了適應性調整。調整后的衛星適配器改變了裝配角度,多塊適配器支板需沿下邊界“斜向”插入式安裝,裝配時操作者無法憑肉眼直接觀察,極易導致安裝“錯位”。
發現問題,立即處置。質量會議現場,大家就解決方案展開討論,孫敬鈺從裝配技術原理出發,仔細排查可能存在的“完善區”;李曉忠以操作規程為基礎,反復摸索提高成功率的“關鍵點”;趙華軍總結協調眾人意見,時不時點出大家的“遺漏項”。經過一晚上的忙碌,大家研討確定了最終解決方案,同步著手完善裝配工藝,最終實現了衛星適配器裝配成功率100%。
眾志越關山 奮進保成功
立夏,發射中心預報十五日內天氣均為晴天,正午氣溫將超過30攝氏度。
快舟火箭順利完成發射前的裝配和調試,一切準備就緒。然而,高溫天氣卻給長期處于“空調房”的衛星提出了嚴峻考驗。
距離發射時間僅剩兩周,為保證衛星正常發射,提升整流罩內衛星“舒適度”,發射團隊提出“在火箭錐段增設保溫層的方案”。然而,火箭整體質量有嚴格控制,怎樣在可行的質量區間增加防熱層成為擋在總體裝配面前的難題。
“若直接上一整塊防熱層,箭體總質量、防熱效果都難以保證。”經驗豐富的主任工藝師潘華明說道。經過一番研討,并結合熱控設計員冠宇給出的計算數據,總體項目組提出“單點要小、多點要防、質量要控”的設計要求。
為滿足設計需求,工藝人員潘華明、孫敬鈺,連同高級技師曾珺、生產人員李宓,大家一起反復研究討論,決定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將整塊防熱層分解開,制作成數千條復合樹脂橡膠防熱片,并進行分級防護、整體粘接安裝,在保證關鍵防熱能力的同時,將增重控制在總體設計范圍內。
理論完備,仍需實踐檢驗。發射準備已進入倒計時,為留足時間余量,粘接工作必須控制在24小時以內。當火箭起豎后,支撐錐段粘接操作的支架,最多只能容納兩人同時作業;烈日當空,酷熱天氣,操作人員連續工作有脫水風險……
一個又一個困難面前,他們沒有半分畏懼。全體人員立下“軍令狀”,誓必要完成任務。大家不分崗位,孫敬鈺、潘華明、李曉忠、趙華軍等人,約定按2小時一班進行輪崗,計劃在日落之前完成此次裝配工作。
最終,團隊僅用十余小時便完成全部防熱片的安裝,并順利通過項目組驗收,有力保障了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
為有困難多壯志,不教艱險移堅心!航天科工九院紅陽公司總裝人以一腔航天報國熱情,將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鋪展在祖國蒼茫的西北大地上,將航天精神貫徹到每一項工作中,堅決保障裝配質量、保證工作節點、護航火箭發射成功,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再添新彩。(文/胡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