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方向,聚力前行,迎難而上,堅定信心,在年末“戰場”上,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干部職工一仗接著一仗打,用實際行動揭示保成功的“密碼”。
深夜“急行”
凌晨三點的冷風瑟瑟,紅陽公司電裝中心焊接班燈火通明。在這個靜謐的深夜,只聽到電烙鐵手柄來回歸位的金屬碰撞聲,還有清洗焊點窸窸窣窣的聲音。一支突擊隊正在搶制特急任務。
11月13日,電裝中心接到任務后,一邊清理備料耗材,一邊分解任務,組織部門精兵強將迎戰。11月14日,有三套電纜網陸續到位,組裝班組長閻文瑞立即組織全組動起來。摳膠作業為逆向操作,操作者需全面做好電纜防護,不能損傷導線并控制多余物,閻文瑞全程跟蹤返修過程,確保各個環節質量受控。
焊接班組順利從組裝班接過“接力棒”,但在作業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小的難題。一插頭為分離插頭,但因膠液已滲透至焊杯根部,在進行焊接前操作者必須進行二次清膠處理,以確保整個焊接面無任何膠粒。此插頭改制的點位多、操作空間有限,清理起來異常困難。
“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了。”劉軍霞打趣道。毛刷、鑷子、縫衣針、手電筒齊上陣,真可謂全方位、無死角。為了給電纜制作提速,焊接班實行“兩班倒”模式,確保產線不停歇。
與此同時,下線班組長周婷提前進行人員安排和相關準備工作,消化工藝文件、清理物料、梳理重點和難點,積極和工藝溝通,對任務細節做到心中有數。摳膠和解焊工作全部完成,下線班組便開足馬力。該項任務涉及的導線型號多,在線束成形環節,必須確保導線型號、顏色、線徑、點位號準確無誤。
夜色濃重,雙眼疲憊,眼前的白、藍、黑、紅各色導線交織,大家直呼“眼花繚亂”。梳理頭緒,穿針引線,眼隨手到,確保手上的每個動作準確無誤,這是操作者內心深處的唯一念頭。
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經過三天的奮力攻關,最終,電裝中心按節點完成任務。(圖/張雪 文/彭宗華 夏雙雙)
“三劍客”聯手出擊
近日,萬峰公司接到一批精密零件的加工任務,為了確保產品進度和質量,該公司3名三坐標檢測人員李強、袁自強、馬勇實行倒班制,確保了零件隨到隨檢。
三坐標檢測對操作者的要求極高,他們不斷淬煉技藝,多方面分析并減少測量不確定度對檢測的影響,提供的檢測結果越來越快捷,也越來越精準,給了精密加工者更多的底氣。
一軸承零件各尺寸之間的公差在5微米以內,加工者無論怎樣小心、細心,其中的一個部位的尺寸都因相互間的累積誤差而難以滿足精度要求,導致零件不合格,加工者和工藝人員都急得上火。
李強反復分析、比對各尺寸間的相互關聯關系后給出解決措施:將所有累積誤差集中到一個關鍵部位,預留出幾微米的加工余量,由他們檢測出結果,再將實際余量一次加工掉。果不其然,每次按檢測結果進行數據補償后,加工的零件全部合格。
萬峰公司現有幾種微米加工的零件,涉及二十幾道工序,探針的選擇和檢測工裝的配合直接影響檢測的難度和精度。他們3人每天在檢測間隙做的最多的就是琢磨如何制作出高效率的檢測夾具,如何配對檢測探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的嘗試和反復試驗、推敲,他們制作出模塊化組合式的快換工裝,完美地將產品所用的檢測工裝有序地碼放在檢測平臺,確保每類零件來時都能快速切換、精準定位,在最短的時間內出具檢測結果。
一零件批量大,兩臺設備同時加工,但裝夾者的力度、刀具不同的磨損程度,都會給加工尺寸造成影響。3人不僅對每班次的首尾零件和中間零件進行檢測,還會到現場查看加工者的操作過程,與加工者一起合力確保產品質量。(圖文/劉雙群)
“急”出來的高招
“殼體銑加工完成。”
“框架銑加工完成。”
“感謝二位能手的趕工。辛苦加班好幾天了,你們趕快回去休息。”11月18日,已是下班時間,險峰公司綜合加工車間調度曹勇一邊向兩位加工者致謝,一邊在電腦中進行備注,準備后續工作。
“此項緊急任務下一步是進行熱處理,可公司熱處理廠房正在搬遷中,工序需要進行外協。前期外協都是找的武漢的一家工廠,可這一去一回至少要花兩天時間,工期耽誤不起。”想到這,他焦急地向車間主任黃文軍反映情況。
“工期必須確保。”黃文軍立即召集部門管理人員和工藝技術人員開會討論。
“鋁制件去應力退火要多少度高溫?”工藝技術員出身的車間副主任問道。
“160℃±10℃。”熱處理工藝師胡小春答道。
“車間噴漆間的幾臺烘箱,最高溫可達到200℃。可不可以用它們來進行熱處理?”車間副主任提出建議。
“原則上應該沒問題。” 胡小春說。
“那我們先拿一個鋁材試一下。沒問題就用這臺烘箱干。”黃文軍拍板道。
3個多小時后,鋁材熱處理檢測結果出爐,顯示沒問題。4套產品先后放入烘箱進行熱處理,經檢測合乎技術要求。問題得到了解決,當晚4套產品全部熱處理完畢,順利轉入下道工序。
這個“急”出來的高招不僅節約了時間,節省了產品包裝、搬運的人力物力,還節省了外協費和運輸費近萬元。據悉,工藝人員已將此方法固定到工藝文件中,以后的鋁制件熱處理都可采用此方法,將大大節省生產成本并縮短生產周期。(圖文/張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