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近年來,航天建設所屬中航天公司以智慧工地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工程服務的“智慧大腦”,加大對構建“智慧建造”產業生態的探索實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與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提升工程服務領域核心競爭力,爭創建筑業的航天標桿和航天業的市場標桿。
“千里眼”和“順風耳”
智慧工地是將產業數字化理念和技術引入建筑業項目管理,從管控源頭抓起,形成“端+云+大數據”的業務體系和新管理模式,打通從一線操作與遠程監管的數據鏈條,實現“互聯網+”與建筑管理的深度融合。
強大的器物裝備是打造“智慧大腦”的前置條件,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傳感器起到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作用,讓這個大腦耳聰目明。
“通過5G智能眼鏡和智能工地安全帽的推廣,可以實現畫面數據實時回傳,進行超高清流暢的視頻連線互動,這是智慧工地系統在項目一線的‘采集端口’。”中航天公司智慧產業部部長賀鋒說。智慧工地基于5G、物聯網、視頻識別、揚塵監測傳感等技術手段,對項目建造過程中人員、安全、質量、生產、環境等數據進行采集,最終實現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相當于建筑工地長出‘眼睛、耳朵、鼻子’,能看得見隱患、聽得見噪音、感受得到粉塵。”
充分利用數字孿生和虛擬現實技術,通過VR設備呈現各種可能的事故,進行安全生產培訓,指導正確的安全施工措施,降低培訓成本,充實培訓內容,增強培訓安全性。現場安全培訓中無法模擬的觸電、機械傷害、高處跌落等,在虛擬場景中成為“親身體驗”。
中航天公司自主搭建、研發智慧工地綜合服務平臺,為“千里眼”“順風耳”回傳的信息建造“中央廚房”。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快速分析處理,全面掌握承建工程項目建設狀況,為工程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有效提升建筑施工數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強大的“神經元”
中航天公司大力推動智慧工地在全公司范圍內落地生根,基本覆蓋全部在施項目。在北京市住建委風控平臺“施工總承包動態評價”排名中躋身前2%,該評價由安全質量測評和智慧工地建設評價構成,彰顯了中航天公司推動智慧工地落地的喜人成績。
智慧工地建設依托于施工現場管理平臺,而平臺的信息來源主要依靠于工程BIM模型。因此,BIM是“智慧大腦”的“神經元”,優質的BIM模型可以讓大腦更富想象力。
“BIM模型可以進行施工模擬,在制定完成施工進度計劃后,通過軟件把施工進度計劃與BIM模型相關聯,將實際工程進度與模擬進度對比,可以直觀看出工程是否滯后,分析滯后原因,以確保工程按計劃完工;同時,具備可視化交底、節點分析、綜合管線碰撞檢測等功效。”中航天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劉振東介紹到。
長期以來,中航天公司通過先進數字化技術為組織賦能,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力推動了建筑設計、建造、運維全過程全要素向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轉變,帶動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業務模式、管理模式、生產方式的優化、重構與升級。公司BIM成果在第七屆建設工程BIM大賽中獲多個獎項,中關村第三小學項目BIM+智能建造深度應用獲BIM技術綜合類一等獎,航天工研院總部大廈設計及施工全過程BIM+智能建造獲二等獎,這些榮譽是研制“智慧大腦”團隊奮力攻堅的有力印證。
中航天公司始終致力于以科技賦能工程服務領域,著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十四五”規劃各項部署落地落實,推動“求實、求是、求能、求效”的治企興企理念落地生根,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中國航建高質量發展。